小柒 发表于 24年08月07日 1895 次浏览
生老病死是人类自然规律的一部分,至于人死后会去往何方,世人无法验证。然而,亡者的亲属可以为其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提供支持。越南华侨黄健仪(Nancy)是位全牌制殓化妆师,她在转职之前曾是一名注册护士,因对化妆的热爱和“帮助他们美丽地走完最后一程”的愿望,毅然选择了这一行业。
从护士转行至殡仪行业,化妆品令她心动
在行业里已经度过了24个年头的Nancy,持有制殓师Class 1执照,可以进行遗体的防腐和化妆工作。在进入殡仪行业之前,她选择成为一名护士,是因为父亲生病需要更好地与医护人员进行沟通。她表示:“这个职业是为了我爸爸而选择的。”
然而,进入殡仪行业对Nancy来说是“为了自己而做出的选择”。在大学心理学的第四年,老师带领学生参访殡仪馆,学习如何处理死者家属的情绪。在那次考察中,Nancy看见遗体化妆的用品后立即被吸引,暗想:“如果有一天转行的话,不妨选择殡仪行业。”她感慨道:“现在看来这好像是命中注定,于是我就开始了相关的学习,并进入了这个行业。”
Nancy提到,要成为一名制殓师需要经过两年的学习。第一年进行八个月的理论课程,第二年则需要在殡仪馆实习12个月。在实习期间,她必须递交报告、接受考试,并完成50个遗体处理工作,包括防腐处理,最终还要在考官面前完成一次尸体防腐的实际操作。Nancy开玩笑说,曾遇到一些很有毅力的学员多次考核才通过;还有不少人因为觉得这份工作不适合自己而选择转行。
由于她曾学习护士课程,部分殡仪课程与其内容相似,因此Nancy在学习殡仪课程时相对容易。问及入行原因时,Nancy直截了当地说:“因为我喜欢化妆。”当时对殡仪行业的了解几乎为零,只想以“帮他们(亡者)打扮得体,优雅离开”的心态投入其中。她认为,使亡者“优雅地走完最后一程”是给予他们的最后一种尊重。被问及为遗体化妆时是否会感到恐惧,Nancy坦承:“从小看过电视或恐怖片,脑中难免会出现一些画面。”她也直言:“当然会害怕,假装不怕也只是自我安慰。”但她相信,只要问心无愧,就没必要过于担心。
通常在处理遗体前,殡仪师会跟亡者“沟通”。Nancy分享了她的做法:如果需要为遗体化妆,她首先会向亡者鞠躬,不论对方的性别与年龄,然后告知遗体:“我现在要为你化妆了。”她强调这仅是她的个人习惯,与其他人无关,觉得这样可以让自己心理更踏实,加入这样一份“沟通”也让她感到工作时更为顺利。
一旦亡者在加拿大没有亲属,处理葬礼事宜时,Nancy提醒大家应尽早立遗嘱,以指定遗嘱执行人,确保其具有法律权力来处理遗后事宜。她特别提到火化程序,强调殡仪馆必须得到亲属的同意才能进行火化,因为一旦火化,遗体将无法复原。她补充说,殡仪馆需要全面的法律文件才能进行火化。加拿大的棺木通常是长方形的,分为上下两部分,通常会覆盖死者下半身,只留上半身以供亲属瞻仰。此外,如果亲属较少且葬礼预算有限,选择火化的话,也可以选择为火化而设计的专用棺木,外层可选择租用更为美观的棺木。完成仪式后,外层棺木会被移走,而内部的棺木及遗体则被送去火化。
制殓化妆师的职责
人死后血液循环停止,遗体色泽会变得灰黑色,因此殡仪馆会使用专为遗体准备的化妆品,该类化妆品色彩较深。Nancy表示,在为死者化妆时,她会尽量轻柔,如若家属觉得妆容不够浓淡,还可以逐步加重颜色,但一次性化得过重就很难卸去,令人不禁想问:“如果化妆过于浓重,如何卸掉?”Nancy解释,有专用药水可以卸掉,但这样会造成化妆品的浪费且增加工作负担。
许多人平时有自己常用的化妆品。Nancy回忆道,曾有死者的亲属带来生前常用的唇膏,希望使用于亡者的化妆上。她通常会答应,但如果尸体状况不适合,制殓师也会如实告知。为了保护自己和尊重死者,制殓师在处理尸体时必须穿着保护衣物,虽然深知死因,但对尸体内部可能存在的细菌却无法知晓,因此会穿上保护衣以避免与尸体液体接触。此外,防腐所用的药剂会对眼睛产生刺激,且含有潜在致癌物,经空气挥发后可能会对肺部造成伤害,因此制殓师在工作时还会佩戴口罩和护目镜。
直面死亡的工作,情绪难以控制
作为制殓师的Nancy已工作了24年,面对生死常态,但在某些时候情绪难免失控。她回忆2015年为一位朋友兼同事举行葬礼时的情景,“这不仅仅是朋友,也是我带入这个行业的伙伴。”在朋友去世的两天前,Nancy仍同他见过面。得知朋友过世的消息时,她感到非常难以接受,因为朋友年纪并不算大。与亡者情感深厚的Nancy尽力控制自己的情绪,“从头到尾,我都显得很冷静”,直到盖棺的那一刻,情绪才终于崩溃,她表示:“我完成了(最后一件事),但我同样需要伤愈。”
现在,Nancy较少亲自处理遗体,主要负责文件工作。当殡仪馆接到顾客电话时,首先询问遗体所在位置,然后安排将遗体接到殡仪馆,接着安排出殡日期及文件处理。她提到文件处理相对繁琐,需要与法医、医院等进行沟通,再与墓地、火化地点及神职人员进行洽谈,坦言每一项都需要妥善安排时间和地点,“这并不是一项轻松的工作。”
了解火化程序,棺木也是一门学问
Nancy提到,在加拿大的下葬是永久性的,与其他国家或地区在若干年后进行挖掘不同。由于棺木是木制的,直接下葬容易受到地面的挤压造成变形,因此殡仪馆会在下葬前将棺木放入石棺当中,以保持土地形状及棺木的完整。
除了棺木的设计与一般华人社会不同外,骨灰的纪念方式也有不少选择。家属可以为亡者印制指模,制作成项链以供纪念。此外,还可以将骨灰制成一颗钻石,并以此制作成项链或戒指等饰品。但Nancy指出,选择将骨灰制作成钻石的人较少,因为费用常常高得离谱。
骨灰纪念有多种形式,其中制成项链便是其中之一。
华洋殡葬文化差异显著
在骨灰龛方面,殡仪馆会提供多种大小和形状,甚至有毛绒玩具样式的骨灰盒。Nancy补充说,若亡者是婴儿或小孩,由于骨骼较细而软,火化后骨灰较少,便可以使用小型骨灰龛。在华人文化中,通常会将先人的骨灰全放入同一个骨灰龛,而西方文化则不同,若亡者有多个子女,骨灰会分别装入小型骨灰龛内,每个子女各自带回一份,主要的骨灰龛则会安放在墓园或由其他亲属保管。问及是否见过华人采取此方式,Nancy表示:“我未曾见过有华人会分骨灰。”
作为一个移民国,加拿大居住着不同种族的人士。Nancy指出,各国葬礼文化虽然有差异,但在下葬及火化的法律程序上则是相似的。华人传统上在葬礼仪式后,会选择在酒楼举行“解秽酒”,而外国人通常在殡仪馆内举办。
处理遗体的工作复杂且充满风险。Nancy提到,遗体的防腐工作需视具体情况决定;以自然死亡的老人家为例,遗体通常较完整;若是因中毒或其它原因去世的可以会因为多种药物、高盐分等导致尸体快速腐烂。制殓师要根据遗体的状况调整防腐药剂,配合遗体在殡仪馆逗留的天数,尽力减缓腐烂速度,以增加仪式的时间。
由于加拿大殡仪业的薪资相比香港较低,令新一代对从事此行业的兴趣不大,可能导致人才短缺的问题。Nancy表示,鉴于近年来加拿大人口老龄化加剧,许多人从业者即将退休,因此她认为殡仪行业仍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呼吁更多人加入。
在西方文化中,若亡者有多个子女,骨灰通常会被分装入多个小型骨灰龛,每个子女各自带回家中。
殡仪馆中提供多姿多样的骨灰龛选择。
信息来源:都市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