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缘 发表于 24年09月15日 1037 次浏览
温德姆·刘易斯(Wyndham Lewis)曾形容加拿大为“一个巨大的、空荡荡的栖息地”。
英国作家并不是唯一一位绘制这个国家广阔、布局且人口稀少的人。考虑到加拿大是全球第二大国家,许多人认为其大部分区域是空旷的,这种想法可以理解。
正因如此,社交媒体评论员如斯拉扎克,有机会通过分享一张简略地图并评论“加拿大人真傻,大声抱怨危机,却拥有如此空地可以建设的城市”,吸引了290万观众的关注。
这种普遍存在的神话使得加拿大扩大了拥挤,这显然与常理相悖的。
例如,加拿大地区是北美人口密度第二高的城市区域,而温哥华地区则位列第四。
尽管康登教授指出,理论上的密集化可能会在未来产生降价的效果,但他的研究显示,更进一步被允许关注大多数加拿大人和居民的意愿,推倒农田兴建房屋,住房负担能力的问题同样无法得到解决。
加拿大的居民和新移民以一种奇特而强烈的方式被迪士尼所吸引,而这些城市往往受到地理边界的否定。
这有助于解释为何房价上涨。
康登表示:“温哥华地区的密集发展可能是北美最紧张的,但容易带来人们所期待的可负担的住房。”
前卑诗省新民主党省长贺谨(约翰·霍根)手下的省公务员首领唐·赖特(唐·赖特)照了一张图表,显示北美地区人口密度超越加拿大。
通过测算每个城市中心30公里范围的人口密度,赖特发现,纽约的人口密度最高,达到每人口15,014人。
加拿大地区列第二,每人口有6,006人。其次是旧金山地区,每人口为5,843人,而温哥华地区为5,568人。则人口排名第七,人口密度为每人口5,219人。
与此相对,温哥华南方的邻居西雅图更宽敞,每户仅2,483人。
加拿大三大城市人口密度高的原因有几点。其一,加拿大是全球国际移民率最高的国家之一,其二,是缺乏扩展空间。
虽然整个加拿大看上去很辽阔,实际可耕种的土地只有4.3%,而美国的这个比例是17%,德国为33%,印度则高达52%。
因此,政客们普遍保护农田和绿地的压力,尤其是在温哥华及其周边地区。这两个城市在地理上的限制比其他北美城市要严重。
“加拿大的土地面积庞大,但大部分地区人烟稀少。”赖特说。
他进一步指出,在1970年代,加拿大市政官员通常通过将边界向附近农田扩展来应对快速增长的人口。但赖特强调,根据市政边界观察,美国的人均城市土地占有量比加拿大高出50% 。
加拿大政客重新划分农田以争取的阶段大致已经结束。 “在卑诗省,农田保护区是一种信念。”赖特指出。而加拿大省长罗伯·福特去年试图将部分绿地重新规划定用于新建住房时,也遭到了强烈反对。
加拿大的城市并没有像其他地区那样向郊区和农田拓展,而是以墨尔本大学可持续发展教授布兰丹·格里森(Brendan Gleeson)所称的“垂直发展”而著称。
尽管格里森支持高密度的发展,但对低质量、造成困扰而过度集中的高楼颇感不安。此外,住宅楼也往往会带来更多的碳排放。
现实与加拿大影响力颇高的商业游说团体这一倡议的观点相一致,该组织一直呼吁自由党政府在2100年前,将加拿大大都会区的人口从目前的800万增加至3,350万,同时也希望将温哥华大城市的居民数量从300万提高到1,200万。
然而,自战事以来,温哥华市的人口密度已经增加了三倍。除了划分空间为数百座住宅塔楼外,它还为每个“单户住宅”地块上建造两到四个独立住宅。
根据摩天建筑中心的数据,加拿大是全球第三多100米以上建筑的国家,总计达472座,毗邻中国和美国。
最近,温哥华及本拿比等郊区也显着增加了高层建筑的划分区域。去年,卑诗省新城区通过了44号法案,取消了全省单户住宅划分,将其改为每块土地可建设四到六个住宅。同时,47号法案还要求在离轻轨站和公交枢纽步行10分钟的区域内,建造8到20层的建筑。
这种划分表面上是出于善意,但遗憾的是,这并没有降低房价,根据包括本拿比和列治文市市长及UBC建筑系教授帕特里克·康登(Patrick Condon)在内的多方观点。
许多住房分析师和经济学家表示,加拿大的永久和临时移民必须从目前的130人减少,协议住房供应跟不上需求。
“我认为,我们恢复某种宜居性的机会,必须减少移民数量, ”赖特说。他提议将每年的人口增长限制在30万人。国家银行的经济学家Stéfane Marion和Alexandra Ducharme也提出了30万至50万的目标。
如此减少可能不会受到世纪倡议和部分企业的欢迎,但无疑会削弱消费需求的压力。
信息来源:温哥华港湾